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教育科研——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时间:2018-06-05

近日有幸拜读了刘金虎老师的力作《教育科研新视界》,收益良多。本书分为八个专题,大体从教育科研的“成人”与“成事”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其中“成人”涉及教育科研的理想追求、价值追寻与教师发展,正好和我当下的工作相吻合,给了我很多启发。

为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刘老师的文章帮我们揭开了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他从“端正认识”、“发现目标”、“寻找支持”、“展开研究”、“酿制成果五个步骤阐明了做教育科研的五个过程,使教育科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可以操作实施的事情。虽然我写过不少教学论文,有一定的科研意识,但作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我面对的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缺乏科研意识的整体,我校是一个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初中教师忙于教学,关注的是分数,对教科研存在一定认识上的误区,小学教师大都年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科研意识,怎样才能帮助全体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呢?其实从上一学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实施了一些策略,刘老师的文章更坚定了我的想法。要让课务繁重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搞科研,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要胜任,先乐于;要行动,先心动。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我认为,首要的不是给任务、下指标,而是相信和尊重,是唤醒、激励和鼓舞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只有培植了科研意识,工作才能科研化,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既是“外驱”,更是“内需”,如此,一线教师才能自觉地走上科研的幸福道路。

内需策略:通过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励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通俗地说,这是“利益驱动”。教师生活在教育现实中,要接受源源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评审考核”。在目前不太理想的考量体系下,教育科研(特别是论文)已经成为一条硬杠子,强化为某种不可或缺的“硬件式”支撑。因此,从职称、荣誉及显性的专业发展来说,为了“生存”和“切身利益”,中小学一线教师不能不启动并运行教育科研这一程序。同进,学校教科室制订一系列教科研奖励制度,在物质上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予以一定的奖励。

外驱策略:为加强和完善学校教科研课题的管理,使课题研究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发挥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校”,制订《教科研管理制度》。学校教科室在校长室领导下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协调工作,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具体细则有:

一、 成立科研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学科组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对学校的教科研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 确定选题原则。课题的确定应遵循超前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等原则。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针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围绕教育的目标、管理、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验研究。教师选题应根据本人的基础和已有的条件,力所能及,应先选择那些范围较小的,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易出成果的课题,应尽量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教师可从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

三、 课题管理课题由学校教科室总负责,各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教科室要加强对课题指导、监督和资料管理。研究者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和保管。教师要努力完成研究计划,取得预期成果,学期或学年结束写出论文或经验总结(结题成果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学科教学或班队工作方面的研究课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汇报课,反映研究的情况。学校对教师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学校领导每学期要针对教科研工作进行例行研究,要亲自承担或参加一项课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每学年上交论文篇数不得少于总人数的50%,即每位教师须每两学年上交一个科研课题及成果论文。

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科研助力

有了教科研意识是第一步,但仅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内需”和“外”的策略下,学校很多老师表示很想做课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从选题,还是论文的撰写都有些不知所措。因此,这个时候,老师们急需有效的帮助。如一些操作性强,浅显易懂的教科研讲座就非常有效,它可以从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如何避免教科研误区等方面给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如以下的两个教科研讲座就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最实际的一些做课题的困难。


为教师创造有效的科研平台

刘金虎老师说,“草根教研”是近些年来兴起于“民间”的校本教研新样式,其研究形式的“草根”特质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其“草根性”表明,它不是专家、学者、精英自上而下的书斋式的“贵族”研究,而是由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并为一线教师所喜闻乐见、力所能及的“平民”研究。它立足教师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发现问题、解决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智慧,最终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对课堂的超越。但刘老师也指出,“草根教研”的一些不足,他从“草根教研”面临的主要困境和“草根教研”实施的有效途径两方面分析了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为我们这些做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人员指明了方向。

让备课成为“科研”。备课其实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经济、最有效也最具特色的科研方式。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平凡的备课也可成为课题的研究。这是名副其实的学科研究,这样的研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我校一周为各学科组提供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就是为了给老师们创造“科研”的平台,这个“平台”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有教学思维的碰撞,也有学术知识的辩论,它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也是“草根教研”的发源地。

让反思成为“科研”。“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用在教学上道理相同,刘老师说,教学反思作为“草根教研”的精髓,它不是随心所欲或漫无目的的反思,它以探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拓展的有效途径。有了反思,教师的一线工作才不至于流于平庸。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引导全体教师勤写教学反思并提供一个交流反思的平台,让所有的老师觉得当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做的明白,并且能让他的做得到修正、得到改善,而这种修正与改善也正是一线教育科研期待的绩效。

在《教育科研新视界》这本书中,刘金虎老师例举了富阳区的吕立峰老师、裘志平老师和赵力红老师的事迹,讲述了这三位老师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转化成一名教研型教师的历程,阐明了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和推进剂。这本书让我们明白,教育科研是一条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通往成功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