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教材解读和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19-12-23
今天有幸聆听了杭州市滨江区英语教研员曹群珍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她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研究为我们上了一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英语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下的教材解读和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支架理论”,回来后我查找了一下“支架理论”的来由。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曹老师指出Bruner用该词来形象地说明这种教学模式,使用支架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使整个教学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了解哪些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将要获得的知识,从而为他们搭建合适的支架,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框架。
曹老师以Go for it.八上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2b 的两篇日记为例为我们详细讲解。阅读文本的目的:一、学习理解。引入话题,提炼文本结构,理解段落结构,模仿文本语言;二、应用实践。创设应用语境,反思巩固策略,比较、分析、总结;三、迁移创新。提供相似话题,构思文本结构,实现段落写作,构建语言逻辑。
曹老师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许多教师习惯用判断正误题,选择题等客观题检验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这样的练习很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获取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无法帮助学生搭建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合适的框架。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发展的脉络,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支架,为写作打下基础。借助连接词,梳理段落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借助话题语言丰富写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