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本解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时间:2018-06-16
一、激活背景知识,扫除阅读障碍
背景知识是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需要了解的所有相关经历以及知识,如文化背景、文化意识,及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母语应用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等。阅读是一种双向活动,是读者已有知识与文本相互交互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的已知信息对阅读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如果老师直接长驱直入,未免太过枯燥乏味。所以在读前能够先激活背景,有效扫除阅读障碍,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活背景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 要求学生提前搜资料,自主学习阅读相关知识。如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5 阅读是一篇关于Mickey Mouse的文章,对于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对这个卡通形象基本没有了解。所以在第一次没有提前了解的情况下上,课堂气氛沉闷,即使用有名的动画导入,也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第二个班级上课前,学生在周末的时候通过网络搜索关于Mickey Mouse的信息以及观看有关它的电影。这样就很好地为这节阅读课做好了铺垫,很好地激起兴趣,产生共鸣。整堂课流畅有序、学习氛围浓厚。
2.标题、图片和问题相结合,解决关键生词和句子,自然铺垫。图片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表意直观,是激活背景知识的好方法。如在上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5 阅读时,先出示Mickey Mouse的图片,然后依次给出5个问题:What does he look like? Who is his girlfriend? Who created him? What was his first cartoon? Why is he popular? 这五个问题由简到难,步步深入。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们会回答 because he was like a common man, but he always tried to face any danger. 在回答Who created him?时,学生通过适当引导后会这样回答:the man behind Mickey was Walt Disney。这些标黑的字都是课文中重要的生词和句子,在这里提前导入就很好地为阅读做了铺垫,扫除了一部分障碍,也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为深入解读文本作好了积极的铺垫。
二、剖析文本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文本结构是作者组织文本所依循的框架,是作者内隐思维过程的外显方式的具体化。()一篇文章往往有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各自要表达的内容,每个段落既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深入品味行文构思和谋篇。那么如何解读文本结构对文章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1. 从标题预测文本结构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就能看穿整篇文章。(朱旭彬2012:2)老师也可以通过标题了解到文章体裁,进而对文本结构有一个预测。如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9 reading。从标题Singapore- A Place You Will Never Forget! 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介绍新加坡的文章。对于这个体裁,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展示文本标题后,笔者向学生提问:What will you write if you want to introduce a place? 通过此问引导学生用有效的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列一个outline,对文本的框架作一个预测。学生也不难列出以下提纲:Singapore——size and location, population[a1] , weather, history, Place to visit, Things to eat......列出提纲后,让学生阅读整个文本,把自己的预测和文本作对比分析。这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设计表格,理清文本结构
表格是命题者通过文本信息的结构和重构绘制而成,是语言信息纲目、条理的结构图示化,是文本基本信息的呈现和结构化。()所以表格是文本结构解读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理清文本头绪,把诸多碎片信息整合,突出重点,从而更加有效地理清文本的结构。如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9 reading,在预测文本结构后,老师出示绘制的表格,让学生边读边完成表格。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表格。
三、通过关键词或句,概括主旨大意
概括主旨大意和剖析文本结构一样对文本的整体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要了解文章的大意,首先可以看标题,从标题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标题表意不是很明显,那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略读概括文本每段的段落大意。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加以概括,最后概括出文章主旨。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句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如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5 reading第一段中让学生找出 关键词Mickey Mouse,Walt Disney和American Culture,先让学生自己概括用这三个关键词概括,再出示老师自己的概括让学生填空:Mickey, created by Walt Disney, is so __________that it became a ___________ of American culture. 第二段概括为:Although Mickey mouse_________________, he 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概括为:Everyone knows and loves Mickey and he is still _____ today. 填空部分为开放式,不留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概括完三段的主旨大意以后,学生就对整篇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时就可以让他们概括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了。笔者在课的末尾设计了一个环节:Can you think of a title for this passage? 因为title 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主旨。学生纷纷展开了思考,想出了很多标题,如Mickey Mouse——A Famous Symbol in America, Never Give up, Who has a pair of ears more famous than Mickey? Try Your Best, The little man win….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Who has a pair of ears more famous than Mickey Mouse?最好地概括了文章中心。经过这样的铺垫,其主旨大意也就不难概括了。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和疑难点。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体会、感悟、思考、交流、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不能强行灌输,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从教师的角度去解读文本,适时激活知识背景,准确把握主旨要义、文本结构和内涵等。努力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机智地进行引导。围绕主线,找准切口,精心设计问题,开展有效活动,层层深入,有机拓展,在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