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走班制”下的B班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时间:2018-06-30

            “走班制”下的B班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此理念之下,各地纷纷将“构建有效课堂”作为教改的目标。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然而,纵观各地的“有效”数学课堂还是倍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无一不是为了更“有效”地让班级中的好学生能取得更好的考试分数,而那些无缘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是上课堂的“沉默”一族,非但没有老师的眷顾、鼓励,可能连基本的“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也没有达到。

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既然承认有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又怎能分在一个班级里学习一样的内容呢?为此有些学校实验在一个班级里实施分层教学,一节课里老师将一部分时间分配给“好学生”,一部分时间分配给“后进生”,如果不是由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老师执教,估计是很难操控局面,而且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学生都难免出现低效现象。

从教这么多年,我们也深刻意识到,要做到一个“要面向全体,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数学课堂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能跟好的落实新课标,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走班制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我校的部分年段进行实验与探索。

一、走班制的模式与操作规范

1 “走班制”基本操作模式是:

1)根据初中数学学习的分化特征,初二开始在平行班之间实行理科“走班”;

2)以两门理科的成绩为主要依据,将两个班级的理科成绩属中上水平的学生编为A类学生,将两个班级的理科成绩属中下水平的学生编为B类学生。

3)在排课程表时,将两门理科依次排在一起,上课时平行班两个班级A类学生到一个教室里上数学、科学,平行班两个班级B类学生则到另一个教室里学习科学、数学。故此称为“走班”。

4)针对不同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大不相同,以此达到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要求。

2、走班制的操作规范:

1)要求实验教师针对AB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教案;

2)对AB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作业。

二、借“走班模式”为后进生打造“有用”的数学课堂

     众所周知,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好学生”来说肯定是有利的,无需我在这里赘述它的优势。这也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我们还有一个目标是:让原来在班级中的“沉默”一族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增加自信,让他们不再“沉默”,更让他们习得“有用”的数学,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使得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什么称“有用”的数学课堂呢?其实是学“有用”的数学。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很多问题解决中需要具备数学知识。但是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很多无用的东西,生活中用不上,工作中用不上,唯独考试时有用,又学得这么累,难怪学生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兴趣没有了,课堂也就不属于他们了,还学的还是没有学会。

实行“走班制”教学模式后,老师应该尽量让B班的教学少一些考试的痕迹,让学生暂时摆脱“中考”的枷锁,让他们尽情体验数学的“有用”之处,重拾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我就是这样做的。

1、让B班的课堂成为简单有易懂、有趣、有成就感的课堂。

B班的教学设计引入部分很重要,所以在情景引入中多增加生活趣味的背景,会大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B班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表现懒得动手参与计算,所以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生活中的任务和练笔的任务,每节课的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一点一滴慢慢来,过关斩将,由浅入深,重拾他们有信心。另配套的单元测验以教研室的为主,另重点对待作业中出现的错题。通过电子书包对这些错题进行强化。在一定的时间的培训下,部分学生明显提高成绩。

2、让B班的课堂成为生存需要的课堂。

对于B班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他们可能也不愿意去读高中,但是老师必须时刻提醒他们: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练会生存的本领,除了有力气,可能还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素养。在B班课堂上我经常做这样的假设:“如果我是一个木工。。。。。。”,“如果我是泥水匠。。。。。”;“如果我是一名铝合金匠。。。。。。,“如果我是一个快餐店老板。。。。。。”等等,

案例1:“如果我是一个木工师傅。。。。。。”

1、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BC=120毫米,

AD=80毫米,要把它加工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面料,

如果你是一个木工师傅该怎么做?矩形的边长是多少?

让学生进入各种各样的工作角色,不但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意识到:为了更好的工作,需要具备必须的数学素养。

四、反思

走班制教学模式在我校部分八年级实施,无论是任课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是持认可态度。不但说明我们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了新课标理念也说明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符合新课标理念。虽然教师需要备两节完全不同类型的教案,需要设计两种完全不同的作业,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但是可以通过备课组的分工合作来完成,也让备课组活动更充实有效。一学期下来,中等偏下的学生受到老师的重视,慢教学让他们重拾信心,进步还是比较大的,120分的试卷能考出90-105左右的成绩了。但还有个别学生心理脆弱,或者对学习的态度极不端正,也出现了自暴自弃,混日子的现象。

在这一年的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对B班的作业设计还是做的不够彻底,学校规定的教辅只有全效学习和作业本,全效适合A班,作业本过于简单,又不适合我们学校的B班。目前只能结合这两本使用,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作业。

   第三就是学生的管理问题,对于B班同学自控力较弱,走来走去,学生浮躁现象变严重了。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解决,那走班制效果就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