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材解读
时间:2021-01-20
一、 对教材编排体系的梳理
(一)单元内容体系安排
本单元主要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数量关系。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分析
1.能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正确规范的书写并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3.能用关系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而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素养目标分析(能力、思维等提升目标)
1.通过学生原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
2.通过体验探索数学的规律中,培养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数据的特点,解释计算的合理性,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
4.通过解决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的感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知之与未知
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从学生角度知多少,一知半解是什么,一无所知在哪里?
1.计算能力的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与探索并不会感到很困惑。在单元开始初笔者对全班39位学生做了一个前测:
测试题目:145×12 23×231
测试结果如下:
正确题数 | 人数 | 百分比 |
2 | 20 | 51.3% |
1 | 12 | 30.8% |
0 | 7 | 17.9% |
答题情况 | 人数 | 百分比 |
知道算法且全部算对 | 20 | 51.3% |
知道算法但计算出错 | 10 | 25.7% |
仅知道第一题的算法和算理 | 3 | 7.7% |
不知道算法和算理且全部算错 | 6 | 15.3% |
前测发现,多数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学习,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练习上,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机会,增设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机会。
2.解决问题的学情分析
在学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的数量关系时,笔者也做了一个前测:
测试题目:你知道什么是速度,你能举例说一说你的理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速度有着不同的理解。
第一层次:① 速度有快,有慢。
②一个人跑步快,就叫速度快,而跑步慢,也叫速度慢。
第二层次:①速度是一种表示快和慢的速度,比如说小明1分钟他能做几道题。
② 是一个什么的快慢
③速度是时间的快慢,比如说小明做一页口算用了10分钟,小王做一页口算用了11分钟,小明就比小王快。
④速度是应该用时间计算的东西。
第三层次:①速度是你每小时能走多少路程。
②就是每分钟行驶了多少千米或米或厘米。
(二)学生学习难点剖析
1.在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往往可以把用0去乘这一步省略,例如450×20,我们可以先直接用45×2算得的积,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2.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为什么是这样变化的?
3.真正理解“什么是速度”,“什么是单价”,“什么是工作效率”
4.教材的例题形式比较单一,但作业的题目却变化的五花八门,例如,教
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一课时,例题是最基础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但在练习中,就会出现类似如下的多步计算的题型:“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相距86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40千米,6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三、对教材缺陷的分析
教材的安排有些地方存在不合理:
1.“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的学习共用2课时,教材中没有专门学习“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中又会频繁出现。那么,是不是应该在这两节课之后进行补充呢?
2.需不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
3.在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后,是不是应该再对它们进行沟通、提升呢?在不同的情境下,它们之间拥有怎样的共同的思维模型呢?
4.是不是在数量关系学习结束以后再上一节有关速度、时间、路程问题的拓展课呢?
5.在研究积的变化规律之前有没有必要先让孩子们研究一下加数的变化规律呢?
四、自我课程——重构
(一)人教版教材的单元内容编排体系
课时 | 整合前单元编排 |
1 | 新授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
2 | 新授课:《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
3 | 练习八 |
4 | 新授课:《积的变化规律》 |
5 | 新授课:《单价、数量和总价》 |
6 | 新授课:《速度、时间、路程》 |
7 | 练习九 |
8 | 单元复习整理 |
9 | 单元评价 |
(二)单元整合与调整后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时 | 整合后单元结构 |
1 | 新授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和第2两课时合并 |
2 | 跟进与补救(一) |
3 | 新授课:《加数的变化规律》 |
4 | 新授课:《积的变化规律》 |
5 | 跟进与补救(二) |
6 | 新授课:《速度、时间、路程》 |
7 | 新授课:《单价、数量和总价》 |
8 | 新授课:《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
9 | 复习课: 《每份数、份数、总数》 |
10 | 跟进与补救(三) |
11 | 拓展延伸课:《相遇问题》 |
12 | 单元复习整理 |
13 | 单元综合练习 |
14 | 单元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