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情绪管理有方法》教学反思

时间:2018-06-10

本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春季属于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的季节,情绪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动,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渐渐进入青春期,更是有着情绪易冲动,偏激,多变等特点,为了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设置了本节课,本节课包括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环节,采用了角色扮演法、讲授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首先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然后让学生体验情绪的多变性,接着向同学们讲述了艾尔玛实验的原理,让学生认识不良情绪的危害,其次向同学讲述埃利斯情绪ABC理论,通过心理老师和小敏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角色扮演帮助故事里的主人公。

整体上来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的表演效果也是不错的,课堂设计环节也在本节课完成了,但是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的导入方面,采取了一个由于取快递二很愤怒的事情,而且这个事件没有来源于学生本身,可能学生不能切身的体会到这种心理的感受,而且在导入的时候语言要简练,不能太过繁杂冗长;在上课的语调上太平缓,情绪表达应该多丰富一些,更富感染力一些;没有及时的访问学生的情绪,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曾经有过的情绪经历;故事要注重现场的生成性,可以让某个学生说一件自己的事情,或者小组里可以有情绪事件的产生,然后再进行讨论、分析,要提高课堂的开放度,注重课堂的真实性、体验性;在课堂环节的先后顺序上,在学生体验情绪的多变性之后可以先采访学生不良情绪的危害有哪些,然后再呈现艾尔玛实验,加深不良情绪危害的深刻性;在讲述ABC理论时应结合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到底不合理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怎样可以改变,可以引用不同的B会带来不同的C的方法来让学生更明白;让学生认识到消极的情绪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做对比;在呈现理论之前先采访学生会利用哪些方法来调节情绪,然后再呈现本节课的重点ABC理论;学生讨论的故事最好是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情绪事件。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在以后的心理健康辅导课上,还要继续多研究,多琢磨,切实的体会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多注重学生的体验,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学生的参与度,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实际心理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