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绿光芒》读书随笔

时间:2021-01-18

“其实需要说这样的话吗?不正是因为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水平也只有那么一点吗?煞有介事地恐吓,都是因为水平不高,没有克制力,没有智慧的语言、语气,读过书,上过很多语文课,好词好句都摘过,可是遇到场面、事到临头,嘴巴里就空空荡荡了。”

 

梅先生的这段话写在《绿光芒》的第一章第一篇文章《谢谢》中。

 

《谢谢》谢的是以小陈为代表的从乡下来的农民工们。

 

他们承接了粉刷外墙的活儿,“有钱有势”们就盯着自己的利益——角角落落都要粉刷到位,不然就说“小心我一分钱也不会付”。

 

正如梅先生所说,在这群农民工面前,“有钱有势”们已经从根本上忘记了平等,可在“大富”“大贵”获得过“大荣誉”的人面前又不由自主地变矮了。

 

梅先生是把自己也骂了进去的。可是谁又不是这样呢?

 

前不久,有一位校长说起过这样一件事:常常有一大包垃圾出现在他们学校的附近,导致某些班级被扣分。费了些周折,学校的老师们找到了这个乱丢垃圾的人——流动夜宵摊贩。

 

老师们个个气得咬牙切齿,急着要去找他算账。

 

校长就劝大家算了,想来大家半夜肚子饿了亦或是嘴巴馋了,就是他在给大家服务,辛辛苦苦熬过一晚又一晚,如果不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谁愿意呀!他能把垃圾打包放这里就不错了。

 

在校长的开导下,大伙儿也消了怒气。有一位老师甚至主动提出由他负责每天清理这一大包垃圾。

 

生活中,又有几个能像这位校长或是梅先生一样,能够对周遭的人宽容一些,对生活宽容一些呢?

 

回到工作中,我们是否可以对学生更宽容一些?并不是谁都有能力考清华北大的,也不是谁都注定要拿人生大满贯的。

 

在学校这个育人的地方,我们又是否教给孩子们如何宽容?

 

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当这名学生讲话开始支支吾吾、结结巴巴的时候,很多同学便开始举手,嘴巴里喊着“我!我!我!”,更有甚者习惯用手肘焦急地敲打课桌,发出“咚咚咚”的声响,好让老师注意到自己。

 

是的,我们的很多孩子“容不下”别人讲得不好或不对。

 

这或许也是我们老师导致的。

 

公开课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更明显。学生回答问题时语句开始打结,我们便“咔嚓”一剪刀把这个结剪断了。

 

没有引导,因为课不是这样备的,台词不是这样安排的。没有等待,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其他环节等着展示。

 

所以,那些打断别人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在做老师做过的事情。

 

梅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小陈们”表示了感谢:“小陈们,你们不完美的粉刷很漂亮,崭新的颜色被阳光铺盖,干净、鲜艳,精神抖擞,我谢谢你们。”

 

人生就是一路走一路缺憾,但如果能一路缺憾一路宽容,看见的永远都是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