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演唱《迷人的火塘》
时间:2020-06-27
一、教材分析:
歌曲《迷人的火塘》是一首富有鲜明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创作歌曲,歌曲展示了侗家儿童围坐在火塘边放歌抒怀的欢乐情景。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前乐段的两个乐句旋律平稳,缓缓下行,4个小节最后都是切分音,并构成了级进式下行音调(3-4-1-6),表现了抒情,幽静的意境。第二乐段是复调性质的二部合唱(一种“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复音音乐,)前乐段旋律上扬,仿佛是火苗越烧越旺,欢乐的情绪也随之高涨,后乐句的句幅作了扩充,并连续运用了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成的切分节奏,富有动感,气氛更为热烈;句末出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但落音由“6”变化为“1”,形成了羽调式与宫调式不同调式的色彩对比。最后以舒展的尾声“啊”使侗家的欢乐歌声飘向夜空,久久回荡。
教学目标:
1.学习切分音节奏,并能够准确的运用到歌曲的演唱当中。
2..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唱好歌曲的其中一个声部,体会侗族音乐的魅力。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侗族的音乐风格和风土人情,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侗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的掌握和了解, 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掌握切分节奏的变换形式,体验侗族音乐的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中的歌曲《迷人的火塘》。
师: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每个名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侗族。
二、走进侗族
1. 教师介绍侗族文化风情,播放视频。
2. 师:从古至今,侗族人都在用这种全民性的传承方式,无需指挥和伴奏,就能够把多声部演唱的出神入化,这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而侗歌承载和传递的是侗族的先民智慧、行为礼教和文化审美。这是侗族给世界留下的一份神奇而非凡的艺术瑰宝。2009年,侗族大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师:我们了解了侗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侗族歌曲《迷人的火塘》。
三、学唱歌曲
1. 教师播放视频《迷人的火塘》,学生聆听。
2. 师:同学们知道“火塘”是干什么的吗?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歌曲中所唱的迷人的“火塘”是侗家人在修建房屋之前,先要找一个最好的地方修建一个火塘。在侗族还有个习惯,那就是在忙碌了一天以后,全寨子的人都会聚集在火塘的周围,在那里举行篝火晚会,那场面别提有多开心了。
3. 引出课题《迷人的火塘》并用切分节奏来念题目。
4. 教师介绍切分音,并在歌曲中找出切分节奏。
5. 教师带领学生跟着节奏念歌词。
6. 再次完整聆听歌曲请学生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
7. 跟着钢琴一起学唱歌谱。
8. 跟着音乐演唱歌曲。
四、歌曲拓展
欣赏侗族大歌。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侗族,了解了侗族的风土人情,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了解一些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知识,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把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教学反思:由于是网络授课,又有20分钟的时间限制,所以本节课我进行了内容的删减。通过授课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中逐渐发展,他们有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但是在识谱能力和音准概念非常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重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唱谱识谱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学习必备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以此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合唱兴趣与合唱能力,收获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