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成长,在陪伴中开出花儿来

时间:2020-01-14

“晚安,宝贝!”

    “晚安,妈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就是母女俩每晚睡前的最后一句对话。女儿知道妈妈跟她说晚安的时候就是让她睡觉了,而她,即便不是很想睡,也会回复妈妈一句“晚安”,此后,两人不再交谈,安然入睡。夜复一夜。像这样的小细节,在我和女儿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与其说这是母女俩的默契,不如说这是我们在坚持中养成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童虽是年幼,但其成长中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即使工作繁忙,我也要将女儿带在身边,她的成长环境中,我坚持不缺席。

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也曾与众多新手家长一样,不肯放过任何一本家庭教育畅销书,也专注于发达的网络,畅游于浩瀚的家庭教育美文的海洋,总想着从中汲取一些经验,但是美好的愿景总是在现实中被无情地打破。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家庭教育之路上的第一课吧!孩子的成长不可复制,我们的家庭教育自然也不可能照搬照抄。

如果说我在对孩子的教育之路上有什么经验可谈,那大抵就是“陪伴”了。我也是一个不能免俗的人,也常常捧着手机,虽不至于在网络垃圾上浪费时间,却也耗费不少精力。记得女儿幼儿园中班时,有一次,我因工作原因,下班后一直拿着手机与人联系,或电话或微信。女儿几次恳求我陪她玩拼图游戏,我都以“妈妈现在有正事要忙”为由拒绝了。一个多小时后,先生也开始不满,便提醒我将工作与家庭分清楚,本就心情不畅的我正欲宣泄,转身看到女儿捧着拼图玩具正安静地坐在沙发上,满心期待地望着我,看到我欲生怒火的脸,便微微收回了目光,神情中有些许落寞。我顿时像做错了事的小孩,不知所措。片刻后,在先生的提醒下,我匆匆结束了正在交谈的话题,放下手机,走到女儿身边,拿起她手中的拼图,彼时,无需更多言语,母女俩自是心灵相通。拼图游戏进行得并不久,孩子却已经十分满足。

自那时起,我也豁然了,陪伴是对孩子最深刻的爱,也是最好的教育。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不要将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深有感触,一个优秀的家长定是对孩子充满期待却不急不躁的,孩子步履缓慢,不去催促,跟孩子说:“没事,孩子你慢慢来!我会陪着你走!”陪她阅读,从睡前故事到《三字经》《古诗词》,从科学百科到儿童文学;陪她写字,从横竖撇捺到整体字形,从大手握小手到自写自评;陪她看世界,从春夏秋冬到南北东西,从如画景致到风土人情。在陪伴中,拓展了孩子的认知,潜移默化了孩子的言行。这样的陪伴是坚信“花开自有时”的执着。“别人家孩子”的确优秀,但“我家的娃”也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

如果将陪伴视为耐心的浇灌,那么在花株的成长中,偶尔也会有杂草需要清除。在家中,女儿是爷爷奶奶的宝贝疙瘩,因三岁之前体弱多病,更是被一家人捧在手心里呵护着,甚至无限制地包容着,其中也包括我与先生。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女儿并没有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快乐成长,而是越来越爱发脾气,对长辈言辞不敬。我们在不经意间将对女儿的关爱变成了溺爱。“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如果不及时纠正,女儿会越来越自我中心,不懂礼貌,没有教养,甚至可能更严重。

那段时间,因为要给孩子读睡前故事,我跟先生便商量着在这上面下功夫。我们观察着孩子平时的点滴,并暗暗记下她的不当言行,每每在女儿要听故事的时候,就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讲述给她,起先她没有察觉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也会与我们交流故事中的话题,并批评那个“不讲礼貌的小孩”,这时我就会问一句:“你会那么做吗?”女儿脑袋立马摇得似拨浪鼓一般,坚称自己不会,我并不反驳她,而是顺着她的回答强调一句:“对,你当然不会!”

渐渐地,女儿似乎发现了其中端倪,每当我准备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她就害羞地拽着我的手臂晃起来,请求我不要讲。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女儿的改变,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无理取闹不懂礼貌。记得有一次,一家三口出去散步,先生一手拿着外套,一手拎着女儿的水杯,走着走着就被女儿叫停了,她告诉我们“爸爸的鞋带散了”,先生准备把手中的东西给我,女儿早已蹲在跟前说:“我会系蝴蝶结。”蝴蝶结是外婆教她的,这项技能从未被她这样用过,眼前的一幕,我拿出手机,拍了下来。成长,怎可遗忘?

之后,女儿时不时地会给我们一些惊喜。她会去扶着年迈而走路不稳的阿太;她会将亲友给的零食留一份给爷爷奶奶;她会在爸爸不小心被划破的伤口上心疼起来。

时间会从我们的手指缝中溜走,而在孩子的小身板上绽放炫目的光彩。人生没有彩排,孩子的成长不可替代。为人父母,养儿育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是表演,亦不是摆拍,这是一份需要用心经营的责任。我坚信,家有小女待长成,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