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90课时反思

时间:2020-01-11

 

今天有幸听到徐春建教研员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关于STEM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讲座,收益颇丰。

STEM教育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虽然听了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但是我所知道的还是相对模糊的。今天,徐老师从STEM的缘起讲起,讲到了我国学生的现状高分低能,十份令人担忧,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提出的策略就是开展项目式学习。我们现在大多数开展的活动是研究性的学习,项目式的学习相对比较少。项目式学习最终要呈现一个物化的成果。而现在普遍的是注重探索的过程,对探索的结果探究的相对比较少。

有时候我们的STEM活动的开展就想是纯粹的一个活动或者说是一个手工制作过程。这仅需几节课就能完成。而真正的以STEM教育为切入点的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明确设计的需求,看似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这需要我们判断其合理性以及了解相关的知识。今天听到的印象最深的其中的话是知识储备是必要的,也是体现“S”(科学)要素的主要环节,“同理心”是促使发现项目主题的最好动力。要开展一个活动,需要了解的知识不是片面的,这需要我们相对全面的去了解相对应的知识。才能为后面的设计做好准备。徐老师通过例举书本中的、现实生活中、课堂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好的项目需要不断地测试改进,才能做出完美的产品。

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不能改变学生本人,那只能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或者说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是科学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像徐老师说的,一般会让学生就近组成一组开展活动,这样不利于开展活动。如果按照同质分组,起点相对一致,可以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但这仅仅局限于好的学生。如果按照异质分组,在活动中可以优差互补,但是讨论的过程中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没有发言的机会。充分的运用两种分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

知识不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这是我听到的第二句印象较深的话。人头脑中的概念是有差异的,我们在科学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生生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重实验的操作过程,而忽略了思维培养。让学生有机会说,让学生大胆的说,让学生学会说,这就需要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往往学生还没来得及做完实验,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者还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就已经把结论书本中定性的结论告诉了他们,让他们缺乏证据意识,缺少一个思考、辩证的过程。

学习和动手能力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学会思考和学会实践是同等重要的。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拥有证据、辩证意识是目前迫切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