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阅读教学反思

时间:2020-01-09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比如在上九上第五单元的《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 ,因为原文较长,学生阅读比较吃力,所以我就下载了这篇课文的视频,截取其中的某一部分,从而让学生走入课文。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课文中某些内容比较精彩,所以我就让学生扮演角色,亲身感受其中的语言、心理等。当然,这样的参与性,表演的同学会深入文本,“观众”就会在表演者的气氛中,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可以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学生问:上完了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恐龙,那么内容上,是否有相同和不同处。”这样,学生抛出了问题给我,我又把回答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就能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石壕吏》这篇课文后,我没有整体的把握课文,而是让学生独立提问,大家解决。那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原文中提到‘如闻泣幽咽,那么到底是谁在‘泣幽咽’呢”而后,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