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时间:2020-01-04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散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在教学时,我设计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第一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总领全文,后面二、三、四自然段分述风,水,动物的声音,共同组成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并且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总写的中心句,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非常有趣地表达了风,水,动物都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种种美好奇妙的声音,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把握住课文的情感,语气。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在初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围绕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等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体会大自然中声音的美妙;最后结合课后“小练笔”,写一写大自然的其他音乐家。
这篇课文语言美在雨滴“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哗”,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这些拟声词准确,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中的声音,叠词的使用让语言更加有韵味。所以我在设计认读生字词环节时,将这些拟声词作为认读重点,指导学生能够读出不同声音的不同感觉。另外,课文中还有一些短语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运用适宜的词语与合适的节奏,将大自然的声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热闹的音乐会”,“轻快的山中小曲”,“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我从这些短语着手,让学生练读,体会声音的美妙。
设计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认为重点在于:1.认读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精读第二自然段,想象风描绘地声音,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3.能展开想象,学着课文的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妙。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较多时间练习朗读,从拟声词到短语,再从短语到课文,各种形式,不同方式练读积累,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掌握。为了使反复的朗读不那么枯燥,我除了在导入时使用了大自然中“风声,水流声,雷声,鸟叫声”的音频以外,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的句子时,展示手风琴演奏的视频,让学生的想象形象化;遇到“微风”与“狂风”的对比朗读时,插入“微风”轻柔的视频与“狂风”雄伟的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感受以后再读,更能读出两种风力的区别。
本课时我原本希望学生能够在反复的朗读感受中积累第二自然段,但是最后在检测时发现小部分同学仍旧掌握不足,说明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不够渗透,积累效果一般。不过最终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写一写大自然还有哪些不同的音乐家,会演奏怎样的乐曲时,同学们都能写出心中的美妙声音,收效良好。
虽然这篇课文是典型的总分段式,但其实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这类段式比较熟悉,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直接点明这是什么段式,而是在讲述中用“作者一开始就说”,“围绕”这类语言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因此这一点也经历了各位共同帮助磨课的老师们的探讨,最终仍旧决定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学生来发现文章结构。
教学时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朗读,积累语言,那么这堂课还是不够成功的,我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升华。在课堂中,我以课文为基础,但又跳出书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音:海浪,蜜蜂,知了……让学生想象大自然其他音乐家的声音,通过仿写,为他们准备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在积累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学会使用,又从其他同学的仿写中增长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虽然经过了多次磨课与修改,积累了各位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但是在课堂上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朗读积累掌握不足,反复朗读内容枯燥,后续我将继续关注自己的课堂,及时改进,争取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