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生成”是“课堂”完善的阶梯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时间:2019-01-21
本学期,我承担了初中阳光课堂的教学任务,准备的是八上第四单元的课文——《昆明的雨》。本单元学习的是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学习本单元,要注重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备课之前,我先反复读了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确定重点——品析文章语言。之后,我又反复研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再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和《语文作业本》,初步整理备课思路:
1.画思维导图,简单梳理内容和结构。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和雨季中相关景、事、物的特点,品析文章的语句。(教学重点和难点)
形成最初的教学设计后,我在八(1)班进行第一次试上。课后,对课堂进行反思:
1.导入: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而我们今天所上《昆明的雨》,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走进它的“美感和诗意”。(问题:导入太快,表述不够顺畅,学生还未进入状态。)
2.任务一:快速朗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的景和事?边读课文边做圈点勾画,然后完成本文的思维导图。(问题:要求是先读课文,却由于太快提示《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从而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打乱了学生“读”的步骤。)
3.画思维导图时,学生出现了超“预期”的问题,所以用时超了5分钟,且答案始终不在点上。
4.任务二:跳读课文,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圈画出描写昆明雨季中景物人的语句或段落。批注:赏析美在何处?因何而美?(问题:学生动手写的主动性不够,会找句子,但不会赏析,形成答案。)
5.整节课,板书没有跟上,衔接比较凌乱。
唯一的亮点:任务三的小组讨论,每个同学都很积极,且回答问题时,答题点到位,就连考不及格的同学都能回答得很棒。
修改之后,我打印了教案以及教学设计流程,并在衔接环节都进行了文字备注。
第二次在八(3)班试上,出现了与八(1)班试上时同样的问题,也出现了新问题:课堂中,不能让学生完全占主导,特别是为了调动气氛,有的同学会拉偏课堂节奏。所以,为了“归位”,我的讲解就相应增加,从而犯了现在课堂很忌讳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太多,学生成为听课的“机器”,不懂得参与的重要性。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赏析中女生很“变扭”,男生瞎起哄,导致超时。亮点是教学中,板书完整,同时附加的内容都能够脱稿。当然,戴老师、施老师等在课后给我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利用电子书包的功能,把思维导图变成预习作业,压缩课堂的用时。
第二次修改,删去了课堂完成思维导图的环节,变成挑选学生完成相对较好的概括,课堂中直接回答。
为了熟悉教学流程,以及再找问题,我又分别在七(2)班、七(3)班进行试上,采用了同屏的形式,共同出现的问题:赏析的过程当中,学生始终围绕描写“杨梅”的句子,以及描写“昆明的雨”的句子,思路难以拓展,课文难以延伸。之后戴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教学重点改为:深入文本,感受“美感与诗意”。赏析中,明确四点: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找句子时更有方向感,对课文的分析更加到位。不过,最后展示课时,还是出现了“瑕疵”:1.同屏线被拔,所以被迫取消使用电子书包,这样就使得听课老师的“听”比较被动,思维导图这个环节仍旧成为课堂的“缺憾”。2.联系“汪曾祺”的背景资料时,衔接过快,所以“忽略”了板书,导致板书左右不对称。
通过这次阳光课堂的评比,我发现:“课堂”是检验“课堂”的“真理”。一篇课文,四次试上,一次展示。每次我都带着信心走进班级,又带着无数的问题走出教室。应该说,每一节课的“生成”,都是极其宝贵的,因为暴露的问题越多,教学设计的完善面就越广,可以提升的空间就越大。所以,每次课堂中的“生成”,对于老师而言,都应该好好把握,研究,并加以改进,它不仅可以完善课堂,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更能帮助老师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使课堂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符合“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