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上《司马光》教学反思
时间:2019-01-11
三上部编版《司马光》教学反思
天目双语 邵文君
《司马光》是改版后小学语文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题材的文章,篇幅不长,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也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他们第一次与文言文正式相遇,所以在准备教学设计时,我首要做的就是立足学情。
教学中,我着重解决朗读停顿问题,通过示范读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能更好的理解句意,从而排除陌生感使之更愿意去亲近古文。但使我惊讶的是,有部分学生已经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加上先前对古诗单字的注释学习,让学生自己试着翻译文章句子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尤其是“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带有许多动词的句子,学生能很好地联系语境和页下注猜出句意,加上我稍稍引导,学生基本上都能饶有兴趣地模仿出司马光的动作,做到当堂背诵此句。所以我试想,或许我不先示范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会不会效果更好些?
然而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与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准确的理解是想象的基础,否则再丰富的想象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丰富的想象是准确理解的终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既要把古文理解准确透彻,又不显繁琐冗长,不留牵引痕迹;既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又不离古文文本,想象恰到好处。这两方面,我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发现让学生解释单个字的意思容易,但让学生连成完整通顺的句子,学生的回答就支支吾吾,很难做到上下文合理顺畅。这和平时训练的语言表达有分不开的关系,也和教师上课语言的精炼性相干,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课堂上我应该多匀出时间给学生练习有逻辑的口语表达,并布置小练笔的作业,让学生把故事完整地写一写,这对他们的写作也是有益处的。
另外,值得深究的是,有学生指出之前听到的故事都是司马光砸“缸”,而课文中记载是“一儿登‘翁’”,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的确缸和翁是截然不同的物体,缸口大于肚,翁肚大于口,缸较坚固且厚实,而翁易碎。为此我特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根据《宋史》的记载,再结合小司马光的体格与当时千钧一发的情况,应该是“司马光砸翁”符合史实。在表扬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批评自己在备课上还存在许多细节的遗漏。
下课后,也有学生抱着书本追着和我说能背诵整篇文言文了,对于第一次接触的东西,孩子们总是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因为课堂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延伸课外的文言文,有点遗憾,若我能寻觅一些通俗易懂的其他文言文,比如《孔融让梨》等,相信学生能学以致用,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