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做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蒋红珍

时间:2019-01-03

 做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蒋红珍

有人说,不跪着教书体现了教师的尊严。但我认为,不跪着教书更是教师的一种姿态,一种理想,一种境界。

《不跪着教书》是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有关教育的随笔杂感,很早就拜读过。书中既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批判,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也有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更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撷取的是现实教育的片段,串起的是一个个思想的火花。书中没有过多的说教,只有经历和反思。因了年龄的增长,阅历和眼界都大渐不同时,再看这本书,那相同的字句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念。我想《不跪着教书》也同样是在看着我的经历、陪伴着我在教育的过程中仄仄而行。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那些或平静或忧郁的岁月里,我一直将这句话揣于囊中,反复咀嚼,惊叹作者对教育有如此深沉的情意和强烈的责任感,能向社会发出这样的拷问,我和作者有同样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是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还是一门生存的技能?是培养“高富帅”,还是引导他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简而言之,是送给他一朵玫瑰,还是给他一座花园?

反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从来都是以伟大、崇高等“高、大、全”这样的精神层面去劝导。那种传统的道德、空洞的说教、励志的案例,学生耳熟能详,但对他一生的成长未必有作用。因为我们的学生现实教育和亲身的体验太缺乏了: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观念---自私、冷漠;缺乏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缺乏对生命的敬重……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那种性情、心灵、教养早已千疮百孔,要不怎会有大学生犯罪的血淋淋的事实?痛心,羞愧已不足以说明问题,这反映出教师或教育的某些缺失,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作者如是说。教师教育学生能站直了读书,那他的内心就有站直的强大。即使他在黑夜中摸索着找不到前路光明,也不会自卑与孤独,更不会自暴自弃。“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他仍然奋然前行。”让学生跪着读书,是教师的悲哀,不读也罢。

我以为学生能否成为获得诺贝尔奖那样的人,并不重要,毕竟能到达顶尖的优秀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许许多多的人在热热闹闹之后,终归要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人也有自得其乐的生活,他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有仁爱之心的人,事业小有成就的人,这也许就足够了。可是我们总是引导学生去追求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硬是让平凡的人艰难跋涉着虚无缥缈的东西,结果伤痕累累,失去前进的动力。人的一生“努力去做成几件事”我赞成,能把几件平凡的事做成功,那就十分了不起了。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语文是最有灵性的。教师不仅仅能传授书本知识,还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美丽的经典文字中,能和学生一起获得共同教养的途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经典就能开启一个学生全新的光明的世界,老师不经意间交给他的那颗人文精神的种子,在他的心中能生根开花结果,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更有价值的呢?因着这样,在学生那个追梦的年代里,那些整饬的季节,那些繁复冗杂的青春,那些兵荒马乱的哀伤,那些年少轻狂的暧昧,都可以一笑而过。“人生之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繁华的风景。

工作着是美丽的。我美丽,是因为我在思想;我思想,是因为我有更多的追求。虽已年过半百,但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的雄心依旧。我要让我的学生都具备那种美好的人性,人人心中都藏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而我就是给予他们玫瑰园中最芬芳、最艳丽色彩的那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