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散步》公开课教学反思

时间:2018-11-15

散步公开课教学反思

 

《散步》的汇报课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思路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通过说与写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结合公益广告视频,升华亲情与责任;并在最后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情感”、“文字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二、《散步》教学的完成情况

(一)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因此课堂教学实施得也较为理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次数比较多,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学生在学习文章后,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不错。

5.在“文字表达”环节,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

(二)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朗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范读时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文字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但缺少创新的仿写。

三、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细致,还仅仅处于关注学生理解接受的阶段,对此我还需付出更多更透彻的努力。

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