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转变方式 静待花开

时间:2018-06-29

可以说,每到星期一,我的心情总是沉甸甸的——每周一总是要面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无精打采的学生,究其原因是虽然学生经过两天的调养休息,但玩心未尽,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没几个学生听讲专心,课堂氛围很难和谐、融洽。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天,一节成功的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问题。

今天是星期一,我和往常一样走入教室。师生问候语还是一如既往拖拉无力。唉!真想重来一遍,但我压住心中的不满,沉思半分钟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今天要学的课题:《Let’s read》。“Turn to page 45!”漫不经心——还是老样子。以往的经验提醒我,批评肯定无效。稍作思考,我诚恳地说:“同学们刚才做的很好,可以更快一些吗?”很多同学对老师这种本应该批评而却大大赞赏的态度感到意外,但看到老师期盼的目光后,精神为之一振,不自觉挺起了胸,仰起了头,精神十足。我心中一喜,奏效了。我由衷地为同学们的表现伸出大拇指。课堂之上我不断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展现一下周末自己在家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小问题,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书,一边圈画,一边不时地和同桌间交流、讨论,不到半节课,预想目标都完成了。没想到这节课的效果这样好,自己没费多少口舌,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轻松地完成了任务。难怪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一下课竟说:“这节课感觉真不一样!”

课后,慢慢想来,得出如下启示: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问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的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问为主”的课堂方式主要体现在一个“问”上,本节课,始终以学生发问为主,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然后通过生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哪有不学之理。

二、学会赏识学习。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这里的好,也就是对其的肯定、表扬,当然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更是不例外。以往像“读的真好!”“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种激励性的语言只有在上公开才会经常说。本节课中,我多以肯定、欣赏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其效果与以往就大不相同。由此可见,学会欣赏孩子,对孩子多一些信任的微笑,多一些激励的语言,学生就会更加自信、自强,不断地追求成功;学会欣赏孩子,同时也发现自己高尚起来,心胸也开阔起来。既然教师肯定鼓励的力量这么大,那么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何不多多使用?

确切地说,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不在于数量上,而在于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恰如其分,是否发挥了“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语言不光是传递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激励语言是他们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桥梁,也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纽带。鼓励的语言,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语言,所体现的就是平等、尊重、民主和自由。但愿这些美好的人性种子,在这里发育、生根、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