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让感恩之心动起来
时间:2021-01-14
家校合作,让感恩之心动起来
家校合作,让感恩之心动起来。
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不是养出来的孩子有出息,而是有出息的孩子懂感恩。
《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毕淑敏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所谓教会孩子“感恩”,并不是耳提命面的告诉孩子家长有多不容易,要孩子长大之后孝顺,而是教会孩子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学会爱父母,学会爱生活。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感恩之心,源自于爱,爱是成全,更是放手。平时在家中,父母需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内的事情,并将一些家务分配给她,让她承担起家庭一员的责任;如在父母劳动的时候,邀请(并要求)她帮忙,让她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
在感恩教育中,父母是最好的榜样。在感恩教育时更应如此: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人对事都充满感恩,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感恩的环境里。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地就会把感恩的这种礼仪变成一种习惯,内化于他的人格当中了。例如,爸爸加班回到家,妈妈特地给他做宵夜时,爸爸可以对妈妈说“谢谢”;妈妈口渴,姐姐倒了水递给妈妈,妈妈也要说声“谢谢”,这样孩子把感恩,慢慢地当成一种习惯了。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计较”一些,例如,平时孩子有好吃的,父母可以要求他分一点给自己;父母不舒服时,可以请孩子帮助倒一杯水。当然,父母在与孩子“计较”,或者要求孩子为自己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能太随和、太大度,不然,孩子会不当一回事的。
在孩子做了一些“感恩”的事情后,无论他是主动做的,还是被别人要求他去做的;不管孩子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如人意,父母都应该感谢他,赞扬他。并且告诉他,因为有了他的帮助,所以事情才能这样顺利。
孩子在得到父母的鼓励后,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变得更关心别人,更懂得感恩的。只要父母要常这样做,孩子的感恩意识,就会慢慢地萌芽,而且得到强化的了。
感恩教育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教师也义不容辞。学校要与家庭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除了与家长保持沟通以外,在校期间,我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感恩,让感恩之心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在班队活动中,我开设了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队课。学生在本次班队课中感受了母爱的伟大,知道了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在本节课中我也要求学生为自己一年的吃穿用度算一笔账,看看他一年的花销占了父母一年收入的多少。当孩子们算完以后,很多都震惊了,大呼不敢相信。看到这个情形,我马上抓住机会对他们进行教育。父母挣钱不易,但从未在孩子面前抱怨过什么,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我们理所当然的要懂得去感恩。
其次,在每一次的家庭作业中,我都会布置家务劳动。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懂事了,会开始关心家人,也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有些家长还开始拍照拍视频放在家长群里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来,孩子之间的话题也多了一个:今天你为家里做了什么事?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地建立自我价值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之心。都说“体会式”的教育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更有效。让孩子去切身的体会经历,往往比说百句千句“妈妈很辛苦”更有效。
最后,在最近的一次家长会上,我还要求每一个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当我布置这个任务时,很多孩子不知如何下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想法越来越多,从一两句话到写满一整张信纸,写完信还不够,他们还把每个信封都设计得独具特色。家长会那一天,当家长们坐在孩子的座位上读着这封信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落泪了,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都触及了父母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父母很多时候不需要孩子们的回报,只要孩子懂得父母的好就已足够。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本能,并不是寻求回报。
教育孩子感恩,也只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正享受着别人的付出,他们的生活因为别人的付出而幸福。
学校与家长联起手来,教育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而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伴的帮助之恩,感谢国家的培养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愿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愿我的学生,都能以感恩之心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