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教有成效——省教育厅2019“百人千场”初中数学名师送教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0-01-14
2019年9月20日,省教育厅2019“百人千场”初中数学名师送教活动(临安专场)在天目初级中学举行,临安区的全体八年级教师一起观摩学习了临安实验初中艾阳和杭州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倪剑芬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的两堂课——《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感受了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之后又聆听了特级教师潘云芳老师精彩的评课和讲座,以及教研员王林强老师的“点睛”总结。整场活动围绕着“学为中心”的主题,让人受益匪浅,甘之如饴。
身为初中一线教师,有幸向名师学习,自当对所见所学进行一些思考,并将之积淀下来,以求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下面就来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思考与感受。
一、放弃华丽,追求朴实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课堂也运用了各种多媒体硬件和软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草稿纸一支笔学数学的场景自此被更改,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也是挑战。
而我们于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所谓的改变仅仅只是热闹了课堂,华丽了形式,却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老师们对“多样性”一词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正如潘老师所说:“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倪剑芬老师的整堂课就是典型的“放弃华丽渲染,追求朴实本真”的范例,没有过多借助多媒体软件,使用率最高的还是黑板,学生生成的资源也几乎都呈现在了黑板上,整合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水到渠成完成了整个探索过程。
二、激发兴趣,引人入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的学习常常给人一种相对枯燥的感觉,因此很多老师也试图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诸如故事引入,实事链接,数学实验,旧知类比等,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就是多余累赘,所以课堂设计同样需要智慧,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情境中获得数学的学习。就这一点,艾阳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成功的。艾老师自比导游,以“东山岛之行”带领着学生畅游于“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之中,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投入学习。
反观自己平时的教学,以及所见的一些以生活引入数学的课堂,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所谓的情境只是浮于表面,为“教”而“引”,不是为“学”而“引”;反之,成功的案例多是将数学深刻融入了情境中,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而非看热闹。
三、组织引导,学为中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身为教师,应当时刻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多时候,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当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走不出困境时,部分教师会以一些质量并不高的提问来引导,或者直截了当揭开“谜底”,完成了课堂,却同样没有达成既定的目标。
潘老师注重并强调“学为中心”,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近人以水。”的观点。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论在目标的制定上,学生活动的设计上,还是数学知识的归纳提炼上,都应当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最有效的“教”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轻负高质,教有成效
教育界高喊“减负”口号已经很多年,而在当下“以考试作为最主要的选拔依据”的背景之下,老师和学生并没有达到真正“减负”的效果。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自然也受到很大重视,面对学生升学压力的一线教师更是不敢懈怠。于是就有诸如“题海战术也是有效的”声音出来,老师更忙了,学生更累了。潘老师提倡的“轻负高质”教学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为解放教师自己,也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我们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教以来,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数学教研活动、培训活动、观摩活动等很多次,每一次都感悟颇深,然而鲜有为某次活动而静下来好好回顾所学,反思己身。这次对名师送教活动几点浅陋的思考,通过几分回味,收获也比往常更多。学为中心,教有成效——以此为题,敦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更多思考,更多钻研,以求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