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意识培养和科学概念建构
时间:2020-01-02
实证意识培养和科学概念建构
2019年10月22日有幸在浙江农林大学附属小学参加了省特级教师邵锋星老师的专题讲座《实证意识培养和科学概念建构》。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并不是每一次的实验都是成功的,并不是每一个数据都会支持我们的假设,恰恰是这些意外的状况、意外的数据,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为了得出结论而否定学生,要培养学生基于证据,实事求是的得出结论。
在上午杨文老师《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可以看到,杨老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的观察人体消化器官结构的特点,准备了与人体器官相似的猪的身体器官进行实物观察,而没有简单地展示几幅图片、观看一段视频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这很好的提醒我们要做到把“教师说的”、“看书背的”变成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的。对于一些实验来说,即使做了,知识仍然是模糊的,教师要想办法通过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科学是需要经过反复验证和检验的,不能盲目草率的下结论,例如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需要测量溢出的水量,我们不能仅仅通过眼睛看一看烧杯中的水位大概上升了多少毫升就得出结论,我们要把“估计的”变成“准确的”,把“定性的”变成“定量的”,我们要帮助学生寻找更有力的证据。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还要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科学教师以科学探究为载体,让学生转变错误的、模糊不清的概念,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上午邵老师《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竖直压杯入水,水会进入到杯子里,通过实验,推翻了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但是也有很多实验基于目前的条件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已有的科学概念去完成实验。
通过这次的讲座学习,我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的严谨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学会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