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THIS CHANNEL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反思——王丽萍

时间:2018-12-12

《我们的小缆车》一课是通过安装一个小缆车并尝试让它运动起来和探究小缆车运动速度和拉力大小关系的两个实验,使学生逐步构建“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一定得拉力,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这一科学概念,同时认识重力,现在就自己的这堂课,谈谈几点思考。

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增加垫圈时,教材上强调要“多个多个增加”垫圈,在此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多个多个增加垫圈才能明显的看到实验现象,这是一个实验现象的问题。有人提出,要成倍地增加垫圈,比如第一个用四个的话,第二次就要用八个,第三次用十二个,以此类推。

我在课堂设计的是,只要学生是多个多个增加的,不必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成倍的增加,也可以没有规律的增加,让学生充分实践自己的想法。事实证明,课堂效果很好,不论学生怎样增加,能明确实验结果就可以。

这样的实验课,通常是学生最喜欢的,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设计好环节,让学生充分的玩,但是玩的同时必须掌握科学的知识点。

在后一节课《用橡皮筋作动力》中,学生实验完毕后,由于已接近下课时间,我只请了一组同学汇报实验纪录,而没有展示其他组的数据,就此得出结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近;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远。

一方面结论的得出缺乏科学性,因为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多个数据的支持,只有一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不利于发现其他组学生实验中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我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改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