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文字,透彻心田 读《湘行散记》有感
时间:2019-01-21
逛书店时,无意间发现在书架的最高处放着一本书——《湘行散记》,作者是沈从文。曾记得,在爸爸的强烈推荐下,我买过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但不曾仔细阅读。现在,重新“遇见”了它,感觉似乎是与久违的朋友重逢,有一抹欣喜,有一抹激动,从而便想“靠近”它,与之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之擦出心灵的火花。
不过,最开始读《湘行散记》,感觉与之前无异,像是在啃一块又干又硬的馍馍,无论怎样都无法提起兴趣,更别说去享受它了。甚至为了读懂她,我在百度上查阅了很多读后感:大部分读者带着“洛阳纸贵”的憧憬去读,读完也不禁赞叹其名副其实;甚至有人说若是我们都早些来研读这些字句,恐怕早已不是今天的自己了。当然还有人说因为一部《边城》,凤凰这个地方才让所有人知道;因为一个沈从文,文学的另一个面才让世人知道。不过想要知道文学的另一个面也并非那么容易,它就像一个江南长大的姑娘,天生就带着那如水一般的柔情,在江南四月的烟雨朦胧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却始终无法离她更进一步,只能在雾中勉强辨析着她的容颜。
其实,《湘行散记》写于1934年,那时正是民国所谓的“黄金时代”。那时沈从文先生新婚不久,家乡便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于是他独自一人踏上了买舟还乡的旅程。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对于这对新婚不久的小夫妻来说亦是如此。于是沈从文先生把对妻子的思念、爱意,沿途的所见、所闻,阔别家乡重返时的激动,以及自己幼年时的回忆,汇成了一句句、一行行深情文字,像水中倒映着的湘西的秀丽山川,处处流露出浓浓的湘西风情;又带着对生命的敬重和对过去的感悟,虽然都像水一样缓缓淌过,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遗憾与叹息。
李欧梵先生曾经说过,《湘行散记》这部作品一半是纪实,另一半是小说。沈从文先生在写《湘行散记》时,承认他在写作过程中不仅仅记录的是他亲眼所见的事情,而更多的是他所想象的事物。这种个人体验式的文章,打开了一种旅游文学的新大门,向徘徊在创作之路上迷失方向的游子们敞开。故乡,在每个游子的心底,永远是最纯净,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印象中的故乡是多彩的,年轻人总是带着猛虎般的活泼、热情,乡民则更多的是自在、淳朴和从容。沈从文先生将记忆中故乡的圣洁温暖,撒到字里行间,愿这浪漫的文字,能抚慰每个游子的乡愁 。沈从文先生赶回湘西探母,一路上风景依旧,但人和气氛却不一样了。那年他揣着一本《史记》和提前支出三个月薪水的27块钱,一路北上去北京求学,而这次,面对已经凋零的“美丽”故乡,他看到了挣扎,空洞和绝望;在那里,空有蛮力的水手和拉船人为了微薄的收入,做着卖命的活——天再冷,水再险,照样往水里跳,即使这样,他们却从没有过抱怨,也没有因为工钱少,就偷懒,照旧去担当应有的那份勇敢和努力;吊脚楼上的那些女人,往往是为了家计而沦落成妓女,但她们依旧保留那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份对生活的希望。我们不难读出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字里,有对人性的悲悯,也有对生活不折的赞叹。
“如水文字,透彻心田”,短短八个字,我却觉得是对这本书最贴切的概括。合上书本,灰尘已随我的翻阅一去不复返,但书中真真切切的文字却永远烙刻在了我的心里。